新闻动态

你的位置:福彩3d大师精准预测牛彩网 > 新闻动态 > 深度解析五行学说的前世今生(五行的发展历程)

深度解析五行学说的前世今生(五行的发展历程)

发布日期:2025-07-06 00:55    点击次数:64
2025-06-21 15:36·星奥日记

图片

五行,是中国传统哲学的概念,从最初对自然现象的朴素观察与总结,逐渐发展成为一套内涵丰富、影响深远的理论体系 。它的起源与农耕社会紧密相连,古人从季节更替、农作物生长等自然现象中提炼出五行的基本元素和特性,为其发展奠定了基石 。

在历史的长河中,五行学说不断演变与丰富,春秋战国时期融入哲学思想,邹衍的 “五德始终说” 将其与社会政治变革相联系,董仲舒的五行相生理论则进一步完善了其体系 。五行学说广泛应用于中医、天文地理、文化艺术等多个领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中医领域,它构建了人体生理病理模型,指导着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在天文地理中,它与星宿、方位、时间历法相融合,体现了古人对时空规律的深刻认知;在文化艺术里,它为绘画、音乐、文学、建筑等增添了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 。

五行的起源:从自然观察到理论雏形(一)《尚书・洪范》:五行的最早记载

五行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尚书・洪范》。这部典籍被视为中国古代政治哲学和思想文化的重要源头之一 。《尚书・洪范》中记载:“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 这里明确指出了五行的基本元素为水、火、木、金、土,并且对它们的特性进行了定义。

水的特性是滋润和向下,火是炎热和向上,木具有能屈能伸、生长舒展的特性,金代表着肃杀、变革,土则与种植、收获紧密相关,具有孕育、承载万物的特质 。这些对五行特性的描述,是古人对自然现象和物质属性的初步总结,虽然简单,却为后世五行学说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农耕社会与五行的关联

五行概念的形成,与中国古代农耕社会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在那个靠天吃饭的时代,人们对自然现象的观察细致入微,季节的更替、气候的变化、农作物的生长,都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五行理论最初就是古人在长期的农耕实践中,对自然规律的总结和归纳。

从季节变化来看,五行与四季有着紧密的对应关系。

春季,万物复苏,草木生长,充满生机与活力,这与木的生发特性相契合,所以春季属木;夏季,天气炎热,阳光炽热,如同火的热烈与向上,因此夏季属火;秋季,庄稼成熟,一片金黄,同时自然界开始呈现出肃杀、收敛的景象,这和金的特性相符,秋季便属金;冬季,天寒地冻,万物蛰伏,水在低温下凝结,潜藏于地下,对应水的寒凉与向下,冬季也就属水 。而土,作为万物生长的根基,它贯穿于四季之中,起到了滋养、孕育和承载的作用,被视为五行之基 。

在农耕生产中,五行的应用也十分广泛。比如,古人根据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合理安排农事活动。木生火,火燃烧后的灰烬可以肥沃土壤,所以在开垦荒地时,常常采用 “刀耕火种” 的方式,利用火来促进土地的肥力,为农作物生长创造条件;土生金,这里的金可以理解为金属农具,土的肥沃与否影响着农作物的收成,进而关系到人们是否有足够的资源来制造和使用金属农具,推动农业生产的发展;金生水,金属农具的使用能够提高灌溉效率,更好地利用水资源,满足农作物生长对水分的需求;水生木,水是万物生长的源泉,充足的水分能够滋养草木,保证农作物茁壮成长;木克土,适度的草木生长可以防止土壤过度板结,保持土壤的透气性和肥力,但如果草木生长过于茂盛,也可能会对土地造成侵蚀,影响农作物的生长,所以需要合理控制 。

五行学说的发展:从自然到社会的延伸(一)春秋战国时期:哲学思想的融入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各种思想流派蓬勃发展,五行学说也在这个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从对自然现象的简单总结逐渐融入到哲学思想体系之中 。

孔子,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虽未直接提及五行的概念,但在他的思想中,却有着五行学说的影子。在《论语》中,孔子强调 “礼” 的重要性,而 “礼” 的运行规律与五行学说中的相生相克有着一定的联系。他认为通过遵循 “礼”,可以实现个人修养的提升和社会的和谐稳定,这与五行学说中追求平衡与和谐的理念是相通的 。例如,孔子主张的相互制约“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的等级秩序, 如同五行之间的相生相克关系一样,就又相互依存,共同维持着社会的稳定。

墨子,墨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在其著作《墨子》中,对五行与人类行为的关系进行了着重强调。他提出 “尊五行而生,逆五行而损” 的原则,认为人们在生活中应该遵循五行的规律,顺应自然,才能达到身体健康和社会和谐的目的 。在《墨子・经下》中,有关于五行生克的记载:“五行毋常胜,说在宜。” 这表明墨子认识到五行之间的生克关系并非绝对,而是受到具体条件的影响,体现了他对五行学说的深入思考 。

(二)战国邹衍与 “五德始终说”

战国时期的邹衍,是阴阳家的代表人物,他对五行学说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提出了著名的 “五德始终说” 。邹衍生活在一个诸侯纷争、社会动荡的时代,他目睹了各国的兴衰更替,试图寻找一种理论来解释这种现象。于是,他将五行学说与历史朝代的更替相结合,创立了 “五德始终说” 。

邹衍认为,宇宙万物与五行相对应,各具其德,而天道的运行、人世的变迁、王朝的更替等,都是 “五德转移” 的结果 。五行之间存在着相生相克的关系,即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这种生克关系决定了历史的发展和朝代的更替。一个朝代的兴起,必然是因为它符合了五行中的某一德,而当这个朝代衰落时,就会被符合下一个德的朝代所取代 。例如,黄帝时期为土德,土克水,所以夏朝以木德取代黄帝;木克土,商朝以金德取代夏朝;金克木,周朝以火德取代商朝;火克金,秦朝以水德取代周朝 。

“五德始终说” 为社会政治变革提供了理论依据,它迎合了当时各国君主实现统一大业的心理愿望,也为他们提供了统一天下的理论支撑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就根据邹衍的 “水德代周而行” 的论断,以秦文公出猎获黑龙作为水德兴起的符瑞,进行了一系列符合水德要求的改革,如以十月为岁首,崇尚黑色,以证明其政权的合法性 。此后,历代王朝在建立之初,都会对本朝的德运进行论证,以寻求统治的合理性 。

(三)西汉董仲舒与五行相生理论

西汉时期的董仲舒,是一位重要的思想家,他对五行学说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完善,提出了五行相生理论 。董仲舒生活在汉武帝时期,当时汉朝正处于大一统的局面,统治者需要一种思想来巩固统治,董仲舒的思想正好迎合了这一需求 。

董仲舒在继承前人五行学说的基础上,提出了五行相生的观点,即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他认为五行之间的相生关系是一种自然的、和谐的关系,体现了宇宙的秩序和规律 。同时,他还将五行与阴阳、四时、方位等概念相结合,形成了一个更为完整的体系 。在董仲舒看来,五行与阴阳是相互关联的,阴阳的变化是五行相生相克的内在动力 。五行与四时也有着密切的对应关系,春季属木,夏季属火,秋季属金,冬季属水,土则贯穿于四季之中 。五行与方位也相对应,东方属木,南方属火,西方属金,北方属水,中央属土 。

董仲舒的五行相生理论,不仅完善了五行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生克制化规律,还将五行学说与儒家思想相结合,为封建社会的政治、伦理和道德规范提供了理论基础 。他强调君主应该顺应五行的规律,施行仁政,关爱百姓,以达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如果君主违背了五行的规律,就会引发自然灾害和社会动荡,受到上天的惩罚 。这种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之一 。

五行在古代社会的广泛应用(一)中医领域:五行与人体健康

在中医理论中,五行与人体的五脏六腑、五体、五官等密切相关,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人体生理病理模型 。《黄帝内经》中就有 “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也,更贵更贱,以知死生,以决成败,而定五脏之气,间甚之时,死生之期也” 的记载,充分说明了五行学说在中医中的重要地位 。

中医将五行与五脏相对应,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 。这种对应关系并非随意设定,而是基于五行的特性与五脏的功能特点。

肝主疏泄,具有条达、舒畅的特性,就像树木的生长一样,充满生机与活力,所以肝属木;心主血脉,推动血液运行,为人体提供温暖和动力,如同火的热烈与向上,故心属火;脾主运化,能够将食物转化为营养物质,滋养全身,具有孕育、承载万物的特质,与土的特性相符,因此脾属土;肺主气司呼吸,有清肃、收敛的作用,类似金的肃杀、收敛之性,所以肺属金;肾主藏精,具有潜藏、封藏的特点,如同水潜藏于地下,故肾属水 。

通过五行的相生相克关系,中医可以解释人体的生理病理现象,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在生理状态下,五行相生,维持着人体各脏腑之间的平衡与协调 。肾水滋养肝木,肝木藏血以济心火,心火之热温煦脾土,脾土化生水谷精微以充肺金,肺金清肃下降以助肾水 。一旦这种相生关系被打破,就会出现疾病 。比如,肾阴不足,不能滋养肝木,就会导致肝阳上亢,出现头晕目眩、急躁易怒等症状,这就是所谓的 “水不涵木” 。

五行相克在人体生理病理中也起着重要作用 。正常情况下,肺气清肃下降,可以抑制肝阳上亢,即金克木;肝气条达,可以疏泄脾土的郁滞,即木克土;脾的运化,可以避免肾水的泛滥,即土克水;肾水的滋润,能够防止心火的亢烈,即水克火;心火的阳热,可以制约肺金清肃的太过,即火克金 。若五行相克失常,就会出现疾病 。例如,肝气亢盛,过度克制脾土,导致脾胃运化功能失常,出现腹胀、腹痛、食欲不振等症状,这就是 “木旺乘土”;反之,若脾胃虚弱,无法抵御肝气的克制,也会出现类似的症状,称为 “土虚木乘” 。

在疾病诊断方面,中医常常运用五行学说来分析患者的症状和体征,推断疾病的病因、病机和发展趋势 。面色发青、喜食酸味、脉弦等症状,多与肝病有关,因为肝属木,青色、酸味、弦脉都与木的属性相关;面色发红、口苦、脉洪大,可能是心火旺,因为心属火,红色、苦味、洪大脉与火的特性相符 。

中医还根据五行学说制定了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对于 “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 的原则,如果肝虚,可补肾(水生木),通过滋补肾阴来滋养肝木;如果肝实,可泻心(木生火),通过清泻心火来减轻肝脏的负担 。此外,还有 “培土生金” 法,通过补脾(土)益气来达到补益肺(金)气的目的,适用于脾胃虚弱,不能滋养肺而致肺虚脾弱之证;“佐金平木” 法,清肃肺气以抑制肝木,用于肺失清肃,肝火偏盛之证 。

(二)天文地理与时间历法:五行与时空的融合

五行学说不仅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还与天文地理、时间历法相互融合,体现了古人对时空规律的深刻认知 。

在天文方面,古人将五行与天上的星宿、方位相对应 。东方的星象被视为苍龙,五行属木,代表生机与生长;西方的星象为白虎,五行属金,象征肃杀与收敛;南方的星象是朱雀,五行属火,寓意炎热与向上;北方的星象为玄武,五行属水,表示寒冷与潜藏;中央的星象与土对应,土具有承载、孕育万物的特性,象征着稳定与平衡 。这种对应关系,反映了古人对宇宙万物相互联系的认识,认为天上的星宿与地上的五行、方位以及人类社会都存在着某种内在的关联 。

在地理方位上,五行也有着明确的对应 。东方属木,因为东方是太阳升起的地方,阳气开始生发,万物复苏,与木的生发特性相契合;南方属火,南方气候炎热,阳光充足,如同火的热烈与向上;西方属金,西方是太阳落山的方向,有收敛、肃杀之意,与金的特性相符;北方属水,北方气候寒冷,冰雪覆盖,水在低温下凝结,潜藏于地下,对应水的寒凉与向下;中央属土,中央是四方的中心,土具有滋养、孕育万物的作用,是万物生长的根基 。

古人还将五行与时间历法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 “干支纪年月五行生克历法” 。天干有十个,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有十二个,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天干与地支相互配合,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用以纪年、纪月、纪日、纪时 。在这个体系中,天干和地支都与五行有着对应关系 。甲、乙属木,丙、丁属火,戊、己属土,庚、辛属金,壬、癸属水;寅、卯属木,巳、午属火,申、酉属金,亥、子属水,辰、戌、丑、未属土 。通过五行的相生相克关系,可以推断时间的变化和事物的发展趋势 。比如,在纪年中,如果某年是甲子年,甲属木,子属水,水生木,这一年可能会呈现出木气旺盛的特点,在农业生产上,与木相关的农作物可能会生长得较好 。

五行与四季、节气的关系也十分紧密 。春季属木,万物生长,生机勃勃;夏季属火,天气炎热,阳光炽热;秋季属金,庄稼成熟,万物收敛;冬季属水,天寒地冻,万物蛰伏 。而在每个季节的末尾,都有一段时间属土,称为 “长夏” 。长夏时节,气候潮湿,万物生长旺盛,土的滋养作用更为突出 。五行与节气的对应,也体现了自然界的变化规律 。立春、雨水等节气,标志着春季的开始,木气渐盛;立夏、小满等节气,进入夏季,火气渐旺;立秋、处暑等节气,秋季来临,金气渐盛;立冬、小雪等节气,冬季到来,水气渐旺 。通过对五行与四季、节气关系的把握,古人可以合理安排农事活动,顺应自然规律,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

(三)文化艺术领域:五行元素的体现

五行元素在中国传统的绘画、音乐、文学、建筑等文化艺术形式中都有着广泛的体现,为这些艺术形式增添了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 。

在传统绘画中,五行元素常常被用来表达画家的思想情感和艺术追求 。画家会根据五行的特性和象征意义,选择不同的色彩和构图来营造画面氛围 。

以山水画为例,画家常常运用水墨来表现山水的意境,黑色属水,白色属金,水墨的运用体现了水与金的交融,营造出一种宁静、悠远的氛围 。在色彩的搭配上,也会遵循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使画面色彩和谐统一 。红色属火,绿色属木,木生火,在一幅画中,如果红色与绿色搭配得当,就会产生一种生机盎然的感觉 。

音乐方面,五行与五音(宫、商、角、徵、羽)相对应 。宫音属土,其音平和稳重,给人一种庄重、和谐的感觉;商音属金,其音高亢清脆,具有肃杀、决断的意味;角音属木,其音悠扬婉转,富有生机与活力;徵音属火,其音热烈欢快,充满向上的力量;羽音属水,其音低沉悠远,给人一种宁静、深沉的感受 。古代的音乐家们根据五行与五音的关系,创作出了许多具有独特韵味的音乐作品 。在宫廷音乐中,常常运用宫音来表现皇家的威严和庄重;在民间音乐中,则会根据不同的情境和情感表达,选择合适的五音来创作,如用角音来描绘春天的生机,用徵音来表达丰收的喜悦等 。

文学作品中,五行元素也屡见不鲜 。许多诗词歌赋通过对五行的描写,来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里的 “红胜火” 体现了火的热烈与鲜艳,“绿如蓝” 则展现了木的生机与翠绿,通过对火与木的描绘,生动地展现了春天江南的美景 。在一些小说中,五行元素还被用来塑造人物形象和推动情节发展 。在《封神演义》中,哪吒脚踏风火轮,风属木,火属火,风火轮的设定既体现了哪吒的勇猛和灵动,又暗示了他的命运与五行的紧密联系 。

五行元素在传统建筑中也有着深刻的体现 。北京故宫作为中国古代建筑的杰出代表,其布局就充分运用了五行学说 。故宫的建筑以中轴线为中心,对称分布,体现了土居中央、统领四方的观念 。太和殿位于故宫的中心位置,是皇帝举行大典的地方,象征着皇权的至高无上,其建筑风格庄重威严,色彩以黄色(属土)和红色(属火)为主,黄色代表着土地的肥沃和国家的繁荣,红色则象征着皇权的威严和吉祥喜庆,火生土,二者相互映衬,寓意着皇权的稳固和国家的昌盛 。故宫的宫殿建筑多采用木质结构,木属木,寓意着生机与生长,同时也体现了古人对自然材料的崇尚和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追求 。在建筑的选址和布局上,也会考虑五行与方位的关系,如北方属水,故宫的玄武门(后改称神武门)就位于北方,其建筑风格较为沉稳,以符合水的特性 。

五行学说所体现的整体观念和平衡思想告诉我们,世界万物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整体,我们在生活中要注重事物之间的平衡与协调,避免过度追求某一方面而忽视其他方面 。

总结五行“金木水火土”的5种属性特点,4种联系关系

五行的性能,指的是构成宇宙万物的五种元素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中所表现出来的性质和功用,这里说的并不是这五种物质本身,而是它们所代表的五种元素的属性和方法。将五行的特性从具体中抽象出来,再运用取象类比和推论演绎的方法,将它们其中的关系分为同一、相克、相成等性质,并以此来划分各种事物或者现象。《尚书·洪范》中对五行的这些性能进行了经典的阐述,从而也成为了后世对五行性能阐发的依据。五行的性能归纳为两种关系:

①阴阳五行关系,即“阴阳为五行之性,五行为阴阳之质”,意思就是五行与阴阳密不可分,阴阳是五行的本性,五行是阴阳的实质。②五行内部及其之间的关系,即五行各自的属性如“水曰润下,火日炎上,木曰曲直,金日从革,土爱稼穑”,以及五行之间的相生和相克的关系。

图片

五行属性的特征总结

五行学说中,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各自具有独特的特性,这些特性源于古人对自然现象和事物的观察与总结,既体现了元素自身的特质,也蕴含着深刻的哲学内涵。

金:从革肃杀:《洪范》记载 “金曰从革” ,金具有顺从和变革的双重特性。顺从人意使其可被制作成各种器皿,供人使用;变革则体现其可改变形态。由此引申出金性事物具备变革、禁止、肃杀、收敛、下降和洁净等特征。从五行 “体性” 分析,属金事物以强冷为体,以从革为性,对应西方和秋冬的肃杀之象 ,如金属刀具可改变物体形态,秋季万物收敛凋零也体现金的肃杀收敛特性。

木:温柔曲直:木的性情可 “曲” 可 “直”,这是对树木生长形态的概括,主干笔直向上,树枝曲折向外。从树木生长、扩展、枝叶疏茂的现象,引申出属木事物具有生长、兴发、生机、条理、舒展等特征。《说文解字》《白虎通义》等古籍也印证,木气象征阳气生发,促使事物不断生长发展。从五行 “体性” 看,属木事物以温柔为体,以曲直为性 ,如春天树木生长,展现出蓬勃生机和舒展之态。

水:虚寒润物:《洪范》称 “水曰润下”,水具有性寒、柔顺、流下的特性。由此引申出属水事物多有凉爽、润物、向下、闭藏以及终结等特征。《说文解字》提到水有润物无声的特点,且北方阴冷,对应水 “北方之行”。从五行 “体性” 而言,“水” 以虚寒为体,以润下为性 ,如雨水滋润大地,冬季万物闭藏,都体现水的特性。

火:炎上温热:火在五行中具 “炎上” 属性,燃烧时光热散射,呈现升腾上升之象。由此引申出属火事物具有温暖、炎热、光亮、变化、活动和升腾等特征。古籍记载表明火是阳气代表,所在之处炎热,促使万物变化。从五行 “体性” 看,“火” 以光热为体,以炎上为性 ,如太阳散发的光热,推动自然界的各种变化。

土:稼穑生化:五行中,土具有 “稼穑” 功能,即播种庄稼、收获五谷、化生万物。由此引申出土性事物具有生长、承载、化生和孕育他物的特征。《说文解字》强调土能吐生万物,传统文化视 “土辖四方”“土为万物之母”。从五行 “体性” 看,“土” 以实在为体,以稼穑为性 ,如大地承载万物生长,体现土的重要性和独特特性。

五行关系的动态平衡

五行之间存在相生、相克、相乘、反克四种关系,它们共同构成了五行系统的动态平衡,反映了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规律。

五行相生:这是五行之间相互化生的关系,呈现出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的规律。从自然现象来看,木易燃烧化生出火;火燃烧后成灰烬化为土;土里蕴含矿物质能提炼出金;金加热冷却凝结成水珠形成水;水又滋养树木生长 。相生关系体现了事物间相互促进、相互转化的一面,构成一个循环的链条,推动事物不断发展变化。

五行相克:指五行之间相互制克的关系,具体为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在生活中,植物生长吸收土壤营养,破坏土壤结构,体现木克土;堤坝等土制设施能阻挡水的流动,是土克水;水可灭火,表现水克火;火能熔化金属,即火克金;金属制成的工具可砍伐树木,为金克木 。这种相克关系维持着五行系统的平衡,避免某一元素过度强盛。

五行相乘:当五行中一方对另一方的克制超出正常限度,就会出现相乘,也叫 “倍克”。这意味着克制力量过度,打破了五行间的平衡状态。比如,原本金克木是正常克制,但当金的力量过强,过度克制木,就会对木造成严重损害,破坏五行系统的稳定 。

五行反克:若五行中被克制的一方过于强大,反过来控制原本克制它的一方,即为反克。就像质地坚硬的木头,若用来克木的钝斧头,不仅砍不断木头,还可能因用力不当失去平衡,使自身受损。这表明在特殊情况下,五行的克制关系会发生逆转 。

如何将各种事物按照五行的方式进行归类?

图片

五行的排列次序主要有哪些?

五行的次序主要分为相生、相克、相乘、反克次序,如下所述:

1.五行相生次序: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2.五行相克次序: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

3.五行相乘次序:水乘火,火乘金,金乘木、木乘土,土乘水。

4.五行反克次序:木克金,因木多而金缺,土克木,因土重而使得木折。水克土,因水多会导致土崩。火克水,因火旺而导致水干。金克火,因金多而导致火熄。

以上是根据五行的生克关系所排列的顺序,在不同的著作当中,涉及到不同的问题,也会有不同的排列。例如《管子》、《黄帝内经》中就存在多种五行的排列顺序。这些不同的五行次序往往是不同的宇宙发生观以及事物运动观的反映。五行的次序也常常与社会历史、四季时令等相配合,并借此来说明各自的发展变化规律。

如何将各种事物按照五行的方式进行归类?

我国古代的思想家通过对五行各自的属性进行考察,并将其与万事万物的性状进行对比分类,把同一类型纳入同一行之中,如此则将自然界的各种事物分归于五行的各个属性当中,从而建立起庞大的五行事物系统。具体主要有以下分法:

按照方向进行分类:东属木,南属火,中属土,西属金,北属水。

按照时序进行分类:春属木,夏属火,长夏属土,秋属金,冬属水。

按照五气进行分类:风属木,暑属火,湿属土,燥属金,寒属水。

按照事物发展的过程进行分类:生属木,长属火,化属土,收属金,藏属水。

按照脏器进行分类: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

按照腑器进行分类:胆属木,小肠属火,胃属土,肠属金,膀胱属水。

按照五窍进行分类:目属木,舌属火,口属土,鼻属金,耳属水。

按照体质进行分类:筋属木,脉属火,肉属土,皮毛属金,骨属水。

按照情志进行分类:怒属木,喜属火,思属土,忧属金,恐属水。

按照颜色进行分类:青属木,赤属火,黄属土,白属金,黑属水。

按照味道进行分类:酸属木,苦属火,甘属土,辛属金,咸属水。

按照演奏的乐音进行分类:角属木,徵属火,宫属土,商属金,羽属水。

按照人的声音进行分类:呼属木,笑属火,歌属土,哭属金,呻属水。

五行世界里的异常关系:乘侮之变,胜复关系乘侮之变:异常的五行关系

在五行的世界里,除了正常的相生相克,还有两种特殊的关系 —— 相乘与相侮,他们是指五行所对应的五种事物,因为偏盛或是偏衰所产生的非正常情况下的相生和相克的关系。揭示了五行系统在失衡状态下的变化 。相乘的意思即是“过度相克”,相乘就是五行中的一行对另外一行的袭击,战胜或是消灭。相侮的意思就是“恃强凌,相侮就是五行中的一行对另外一行反向的克制和战胜。两者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如《素问·五运行大论》中所说的:“气有余,则制已所胜而侮所不胜;其不及,则已所不胜侮而乘之,已所胜轻而侮之。”

相乘:乘我者为天,我乘者为折

导致相乘的原因有 “太过” 和 “不及” 两种,当木气过于亢盛,对土的克制超出正常限度,使得土变得虚弱,这就是 “木旺乘土”,属于 “太过” 导致的相乘。而当土气不足,即便木处于正常水平,土也难以承受木的克制,从而使土更加虚弱,这便是 “土虚木乘”,由 “不及” 所致。五行相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乘我者为天”是指顺克关系,如:衰金如果遇到火,便会使其消失融化,弱火如果与水相逢,必然会导致火的熄灭,小的水流如果遇到土的阻塞,便会停止流动,少量的土如果适逢强木,则必然遭其倾陷,较小的树木如果与金刃相逢,必会被其所斩断。

“我乘者为折”是指反克关系,如:金虽然能克木,但木过于坚硬则会导致金刃损伤,木虽然能克土,但如果土过重则会使得树木折断,土虽然能克水,但如果水流过大,则会使得土壤流失,水虽然能克火,但是火炎太灼,火能克金,金多火熄。

相侮:侮我者反生为克,侮者泄多为克。

引发相侮的原因同样有 “太过” 和 “不及”。当木气过于强盛,金不仅无法克制木,反而受到木的反向克制,出现 “木多金缺” 的情况,这就是 “木亢侮金”,是 “太过” 引发的相侮。当木过度虚弱时,不仅金会来乘木,土也会因木的衰弱而 “反克”,此为 “木虚土侮”,由 “不及” 造成。五行相侮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侮我者反生为克”是指反生关系,金的生存要依赖土,但是土多了反而会使金埋没,土要依赖火才可以生,但是火如果过多则会使土烧焦,火依赖木才能生,但是木多则会使火熄灭,木依赖于水才能生长,但是水如果过多则会使木腐烂,水依赖金才能生,但是金如果多了水就会变得混浊。

“侮者泄多为克”是指顺生关系,金虽然能生水,但是水多了金也会沉下去,水虽然能生木,但是木多了水也会被吸干,木虽然能生火,但是火多了木也会被焚烧殆尽,火虽然能生土,但是土多了火也会变得晦暗,土虽然能生金,但是金多了土也会变得贫瘠。

乘侮体现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反常变化,对人体而言则为病理现象:

在人体生理中,肝属木,脾属土,正常情况下肝能制约脾,维持脾胃的正常运化功能。若人长期情绪抑郁,导致肝气郁结,气郁化火,肝火过旺,就会对脾形成过度克制,出现 “木旺乘土” 的情况,人可能会出现胁肋胀痛、腹胀、腹痛、腹泻等症状,这就是我们常说的 “肝脾不调”。

在人体中,肺属金,肝属木,正常情况下肺金能克制肝木。但如果人长期发怒,导致肝火上炎,就可能出现肝火反侮肺金的情况,表现为咳嗽、咯血、胸胁疼痛、心烦易怒等症状,中医称之为 “木火刑金” 。

五行相乘和相侮都是五行之间不正常的相克现象,二者既有区别又存在联系。区别在于,相乘是按五行相克次序发生过度的克制,而相侮是与五行相克次序发生相反方向的克制现象 。联系是在发生相乘时,可能同时发生相侮;发生相侮时,也可能同时出现相乘。当木过强时,既会对土过度克制(相乘),又会反向克制金(相侮) 。

五行之间的胜复关系指的是什么?

五行胜复指的是五行在异常情况下相克相制、克制复救、先胜后复的关系。《内经》将由于太过或不及所引起的对所克者的过度克制,称之为“胜气”;胜气的同时必然会招致一种相反的力量以将“胜气”压平下去,这种力量称之为“复气”。五行胜复,属于五行之间按照相生相克的规律所进行的自我调节,它的总体规律可以简单地概括为:“有胜则有复”。五行胜复,也被称为“子复母仇”。

五行之间的亢、害、承、制各指的是什么?

《素问·六徽旨大论》中记载:“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其中亢的意思即是亢盛,承,则可以理解为抵挡,而制,则有压抑或节制的意思。在五行学说中,万事万物都有生化和克制的属性。如果只是有生无克,则势必会导致某一行的极度旺盛,而造成危害,因此对于这种亢盛之气,必须进行抵挡,以节制它的发展,如此则可以保持事物的正常发展,使得阴阳之气得以和谐生发。正如明代张景岳在《类经》中所说的:“亢者,盛之极也。制者,因其极而抑之也。三盖阴阳五行之道,亢极则乘,而强弱相残矣。所以亢而过甚,则害乎所胜,而承其下者,必从而制之……夫盛极有制,则无亢害,无亢害则生化出乎自然。”

如何理解五行的“母子”关系?他们又各自代表什么?

在五行理论体系中,“母” 与 “子” 是基于五行相生关系衍生出的重要概念,从概念定义来看,在五行顺次相生的关系里,任何一行都存在 “生我” 和 “我生” 两个维度的联系,其中 “生我” 者被称作 “母”,“我生” 者则为 “子” 。以木、火、土、金、水五行相生顺序为例,木生火,木就是火之 “母”,火便是木之 “子”;火生土,火又成了土的 “母”,土为火之 “子”,依此类推。

如何理解五行的“母子”关系?

在关系表现上,五行的 “母子” 关系主要通过 “母病及子” 和 “子病及母” 两种异常变化形式展现。

1. “母病及子”:是指五行中某一行出现异常状况,进而波及到其 “子” 行,致使 “母子” 两行都偏离正常状态。就像母亲身体虚弱,无力为孩子提供充足营养,孩子也会因生养不足而发育不良,在五行中,若 “母” 行过于虚弱,“子” 行也会因缺乏滋养而不足 。

2. “子病及母” :情况更为复杂,存在两种情形。一是 “子” 行过于旺盛,会带动 “母” 行也变得过旺,如同孩子表现优异,父母也跟着荣光满面,在五行中,火过旺会使木气也随之旺盛,导致木火皆过盛,即 “子病犯母” ;二是 “子” 行过度虚弱,会反向拖累 “母” 行,造成 “母” 行不足,好比孩子体弱多病,需要消耗家庭大量资源,导致家庭整体状况不佳,五行中木不足会使水气枯散,最终木水皆不足,此为 “子盗母气” 。

“旺相休囚死”主要是说五行的哪些性质?

此外,五行的 “旺相休囚死” 理论与 “母子” 关系紧密相连,从时间和力量的维度进一步阐释五行的性质。

《子平命学》中记载:“当我者旺,我生者相,生我者休,克我者囚,我克者死。”这里所说的旺、相、休、囚、死,其实都是对事物的形容,它们具体含义如下:

“旺”即是指在对应的节气中五行中的某种气最旺盛的时候,例如在春季,万木生发,所以木气较旺盛,这就可以称其为“旺”。

“相”即是指五行中随着旺气而得以生发的一行,例如在春季木气最旺,因为木可以生火,所以火也就随之变得旺盛起来,这就叫做“相”。

“休”即是指处于旺气的时期已经过去,例如冬季水气较旺,但到了春季,水气的旺气便会衰落,进而转入休息期,所以叫“休”。

“囚”即是指五行之中的无力之气,例如在秋季金气较旺,在春季时金会显得没有力量,本来应该是金克木,而此时的木气旺盛,木反而会去侮金,所以叫做“囚”。

“死”即是指五行之中力量最弱的气,它没有任何反抗的能力,例如春天的木气旺盛,土便会受到木的克制,所以此时的土就被称为“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